行医笔记形形色色的窦瘘
窦道是指机体组织感染、坏死,经体表排出体外后而形成的一个开口于体表的、不与体内空腔脏器相通的潜性盲管,可发生于软组织、脂肪、肌肉甚至骨质等。瘘管是指因脓肿引起的连接于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的病理性排脓管道,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开口。现将开口于皮肤表面的瘘/窦做一简单小结,欢迎补充。本文为上篇,明日推送下篇。1.泪囊瘘表现为泪囊区皮肤一针尖大小孔,泪液从该孔溢出(见图1)。本病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之分。先天性泪囊瘘是由于胚胎时面裂未能很好闭合而致。该处面裂于胚胎时与表面上皮分开,到后期才闭合,如不能闭合,即形成瘘。先天性泪囊瘘多为婴幼儿,常为双侧。瘘管口成粟粒大小凹陷,隐藏于内眦皱褶中,不易发现。瘘管口多在内眦韧带水平之下,挤压泪囊可有泪液至管口溢出。先天性泪囊瘘中有部分人泪道通畅而仅有少许泪液从瘘孔溢出;亦有部分人泪道阻塞而从瘘孔溢出泪液。后天性泪囊瘘多为急性泪囊炎破溃,破口未闭而形成。图1.右眼内眦角下泪囊区皮肤见一直径约1mm的圆形小孔(图源:西安交大二附院,谭宣丰)2.先天性眶周瘘管临床表现为眶周瘘口(见图2)。发病机制为胚胎早期,头部的表皮和硬脑膜相接触,颅骨形成使两者分开,如两者粘连,表皮层埋于深层组织内即形成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内容物引发强烈的眶内炎症反应形成瘘管。如内陷的表皮未完全埋入而与头皮相连,则形成先天性瘘管。容易感染导致脓肿形成。图2.左颞部皮肤距外眦40mm处可见一直径约2mm大小的瘘口(图源:谌祎玮,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3.耳前瘘管耳前瘘管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耳廓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软组织畸形,亦称耳前小凹、耳前窦、耳前窦道和耳前囊肿。临床表现为耳轮前瘘口(见图3),一般无症状,发生感染的耳前瘘管,在其周围出现反复的红肿疼痛、渗出肿胀、甚至破溃溢脓等多种表现。图3.左耳前可见一瘘口4.鼻背中线皮样囊肿及瘘管系胚胎发育早期的外胚层被包埋所致,囊肿可发生于鼻梁中线上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鼻骨部,向深部发展多局限于鼻中隔内。其膨大部分称窦,有窦口与外界相通者即为鼻背中线瘘管,瘘口多见于鼻梁中线中段或眉间(见图4)。无相通者则称囊肿。图4.鼻背部局部隆起半圆形肿物,表面皮肤呈黄白色,周边皮肤轻度充血(图源:许丽平,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5.牙源性皮瘘是由于病源牙引发慢性根尖周炎形成脓肿,脓液从皮肤开口排出,形成瘘孔或炎症性结节的疾病(见图5,6)。通常缺乏牙科明显临床表现而首诊于皮肤科、外科等。图5.右侧鼻唇沟出现蚕豆大红色肉芽肿,皮损表面溃烂结痂(图源:西安交大二附院,谭宣丰)图6.右上尖牙根尖周炎(图源:西安交大二附院,谭宣丰)「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探讨,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编辑|费肥肥

文章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邮箱「feiyanghh

.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whh.com/yfzl/11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