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根尖周脓肿 > 预防治疗 > 中医之最 >
中医之最
中医之最中医最早的太医署

我国第一座由国家举办的正式医学专科学校是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年),在长安建立的唐太医署。唐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大部份组成,与现在医学院(校)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相类似。

一、唐太医署规模

唐太医署由皇家直属。设太医令2人,是太医署的最高行政官员,相当于现在医学院(校)的校长职务;还设立太医丞2人,他们是作太医令的助手。太医丞手下则有医监4人,医正8人。以上18人都是太医署的行政长官。

太医署分医学部和药学部,就象现在医学院(校)分医学系和药学系差不多。医学又分四大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包括伤科)和咒禁科,这与现在医学系中设置的一些专业差不多。四科之中,医科最大,总共有人。

其中医师20人,医工人,医生40人,典药2人,医博士1人,医助教1人。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专业学习。学生都由太医署中的博士、助教教课,分专业学习为一日体疗,二日疮肿,三曰少小,四日耳目口齿,五日角法。每二十人中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当时还规定学习年限: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实际上体疗相当于内科,少小为小儿科,疮肿为外科,耳目口齿为五官科,角法是一种外治方法。其他三科中,针科共有师生员工52人,其中博士1人,助教1人,针师10人,针工30人,学生20人。针科学生先学医学基础理论,然后重点学习针灸专科。按摩科共有师生员工36人,其中博士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学生15人,以学习按摩专门技术为主。咒禁科共有师生员工21人,其中博士1人、咒禁师2人,咒禁工8人,学生10人,主要学习道禁和佛教中的五禁,但该专业人数最少,影响最小。

二、唐太医署考试制度

太医署规定学生除了入学考试以外,月、季、年都有考试。对于学习9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学。而对于考试成绩优良的,予以奖励。这样的考试制度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并且可以及时发现人材。太医署不仅规定对学生定期考核,而且凡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痊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对于教师和教辅人员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师资队伍的质量,这样也保证了整个医学校的教育质量。

药学部虽然没有医学部大,但也有一定规模。药学部包括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药学部还设有药园,所以当时不仅从理论上,还通过实践培养药学专门人材。由于唐代对药学较为重视,就为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的问世作好了准备。

我国第一所医学校唐太医署为我国唐代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材,以后历代都设立类似唐太医署的医学校。公元年,宋代,把医学校划归国子监管理。国子监是当时主管教育的高级领导机构。宋代医学校的规模也有了扩大。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医学校都与唐太医署相类似,改变不大。历代不少名医都来自医学校,如宋代朱肱、陈自明,元代危亦林、齐德之,明代徐春甫、薛己等。

最早的国家药局

创建于我国宋代(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第一个“官药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办的国家药局,当时叫做“熟药所”,也称“卖药所”。

“官药局”由政府经营,主要出售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由于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携带容易、易于保存等特点,深受广大医生和病人的欢迎。因此,这种“卖药所”发展很快,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州县,甚至边疆镇寨。如淮南、淮西、襄阳、四川、陕西等地均有设立。“卖药所”的名称也相继改为“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

宋代“官药局”的组织机构是相当完整的,设有专门人员来监督成药的制造和出售,由专人管理药材的收购及检验,以保证药品的质量。此外,还有人专门从事药物炮制配伍的研究工作,在总结前人制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高制药方法和技术,使宋代配制中成药的技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当时的药局内,还建立了很多制度,如规定夜间要轮流值班,如遇到有急病而不立即卖药材的话,要给予“杖一百”的处罚,对陈损旧药要即时毁弃等等。

宋代“官药局”的设立,对我国中成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所创制的许多有名中成药,诸如苏合香丸、紫雪丹、至宝丹等,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检验,迄今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外科精要》与外科最早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它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内容。据记载,中医史上第一本以外科命名的医书是宋代名医陈自明编著的《外科精要》。

《外科精要》全书3卷,是作者以医家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有关外科学著作为基础,进一步整理而成。全书共60篇,重点叙述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灸法、用药等,内容简要,切合实用。

该书开创了外科疾病辩证施治之先河。认为外科用药当根据经络虚实情况,不可拘泥热毒内攻之说而专用寒凉攻伐之剂。如强调区分“是痈是疽、是虚是实、是冷是热......对症用药”。要求对外科疾病的辩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主张内治、外治相结合,因此书中不仅内服方剂的数量增加,而且在外科医疗技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对后世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外科精要》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外科专书。该书刊出后不少医家如朱丹溪、熊宗立等人都给以校注或补遗。明时著名医家薛已曾对此书予以增损补注,并附若干验案,收入《薛氏医案》中,此外近代又有人将本书改题为《外科宝鉴》刊出。

《侍疾要语》与中医最早

中医护理学历史久远。可以说,古人在医疗技术与知识萌芽产生之前,对损伤与病痛的原始护理措施就已出现。在现存古代中医文献中,最早较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书,是清代钱襄撰著的《侍疾要语》,书中有关护理学的观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精神护理方面

《侍疾要语》强调精神护理的重要性:“病人性情每与平日迥异,为人子者本以养志为先,而当病之时,尤须加意体察,务求转怒为欢,反悲为喜。所爱之人常坐床前,所喜之物恒置枕畔,忧病则须说今日精神胜于昨日,忧贫则须说今年进益好似去年,勿露愁闷之容,常瞒医药之费,诸如此类未可枚举”。

为避免患者对亲人之操劳不安,不可使患者察觉亲人的辛劳,因此担任护理之亲人“勿得欠伸摩眼稍露倦态,则亲心安矣,否则转益其疾,病情转变”。为了不增加患者精神上不快,“至亲问疾,每至床前,须先吃惊其说吉祥语,或其人为病人所厌见者,须婉谢之,勿令进房”。还可用音乐为患者消除烦躁:“病时烦躁,急难解释,惟弦索之声可以悦耳,可以引睡,或令盲妇、歌女轻拨琵琶,浅度一曲,亦驱病之一助也。

2、生活与饮食护理方面

对于生活与饮食护理,《侍疾要语》阐述也很周详。例如,“床前与人说话,须有词无声,行步不可急遽,防作声且生风也;放帐卷帐缓则不生风,放勾以手握之,勿戛床柱,揭被盖被、披衣解衣缓则不生风”。

对患者的卧具,要求“垫枕须较平时略高,半眠半坐,置褥作靠背,须层层加阔,状如楼梯,不可裹作一卷”。病人解大小便时,该书也提出应注意之处:“扶腋上厕,须轻重得宜,太紧必致疼痛,太宽又不着力。冬月马桶口,以布裹棉花套之。”

三、疾病护理方面

对于疾病的护理,《侍疾要语》特别提醒须经常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夜间侍奉者,非特夜不解衣,且亦不可暂时交睫,方能静听声息,知今宵较昨宵是增是减。或亲命使睡,只可虚掩帐子,危坐帐中,闻声即起”。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该书作者指出应防护褥疮:“久病消瘦,皮肤或碎,须垫以灯草圈则痛处不着褥席。”《侍疾要语》还强调及时观察病人大小便对诊治疾病之意义:“大小便须即谛视之……不可稍迟,迟则大便结者,久而浸而化为溏。小解白者,阅时而变为赤,未可为医者也”。

对于用药的护理,《侍疾要语》就药物加工、调制、饮用等要点均有所论及。

《侍疾要语》全书字数不多,但从书名与内容可以看出,它在中医护理学史上,确为一本言简意赅、切合实用之佳作,大部分内容具有现实和长远参考应用价值。由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护理学著作,书中的有些观点和内容有失偏颇,但是它却拉开了中医护理学发展的序幕,为中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医妇科之最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秦时,已有关于妇产科病案的记载。

妇产科专著唐代大中初年昝殷所著《产宝》(后由周迁增辑为《经效产宝》三卷)一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此书原已散佚,后在日本发现得以重新刊印。

我国最早的妇科医生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泛指妇科疾病)。”可知,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是我国最早被称为妇科医生的人。

我国最早提出“人工流产”的医生古代著名医家巣元方(公元-年)在其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详细阐述了人工流产的适应症:妇人怀孕以后,如果瘦弱或有疾病,即不能养胎,而且对孕妇的身体有害,可以考虑将胎儿去掉。这在当时对保护妇女身体健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最早提出晚婚主张的人据宋代陈自明(公元-年)所著《妇人良方大全》记载,公元年,褚澄有关于实行晚婚的主张和理由,提出“男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理由是“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孕,孕而育,育而坚强壮寿”。南朝时褚澄,应是我国最早提出晚婚主张的人。

我国最早用于妇科疾病治疗的方剂在多年前的古医籍《素问腹中论》中,记载有一首名叫“四乌鱼则骨──芦茹丸”的方剂,方中用乌鱼则骨(即乌贼骨)四份,芦茹(即茜草)一份,共研细末为丸,主治妇女血虚亏气伤而致的血枯经闭之症。据有关专家考证,该方是我国最早用于妇科疾病治疗的第一首方剂。

中医儿科最早的记载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一、我国最早有关儿科的文字记载

早在公元前14世纪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卜辞中就发现有“龋”“贞子疾首”等文字。

二、我国最早被称为儿科医生的人

据《史记》记载:“扁鹊名闻天下……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由此可知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曾是我国最早被称为“小儿医”的医生。

三、我国最享盛名的儿科医家

是北宋著名儿科医学家钱乙。他从事专业儿科60年,临床经验丰富,并有《小儿药证直诀》三卷传世,对儿科的贡献很大,故被后世尊为我国儿科的奠基者。

四、我国最早的儿科医案

在西汉名医淳于意的《诊籍》中,曾有以“下气汤”治齐一中子诸婴儿“气鬲病”的记载,这就是我国古代(约公元前至年)最早的儿科医案。

五、我国最早预防小儿天花的方法

相传在宋真宗时(约在公元10世纪),丞相王旦招求天下能防痘者为其子种痘。四川峨眉山人用鼻吹痘苗法为之种痘,其法遂传。据考证,这是我国最早预防天花的方法,其比英国琴纳氏发明的牛痘接种要早年左右。

六、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

据《四库全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相传为隋代以前一托名为师巫者所撰之《颅卤经》。全书共分上、下二卷,叙述小儿疾病理、法、方、药俱备,但原书已佚失。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祖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肛肠科的最早记载

肛肠科是专业研究治疗便秘、肛裂、肛瘘、肛门脓肿、肛门狭窄、肛乳头肥大、肛周湿疹、混合痔、内痔、外痔等为主的科室,其研究疾病范围主要在消化未端的器官所发生的疾病,在肛门口至直肠8-12CM之间。我们的祖先对肛肠疾病的认识是很早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见端倪。

一、肛肠科记载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已有“痔”、“瘘”的病名,这是关于“痔”、“瘘”病名的最早记载。而且《山海经》中还记载有“栎”、“虎蛟”等治疗痔瘘的药物。

年底,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其中对外科疾病治疗内容的记载也极其丰富,书中根据痔的不同形态和症状,将痔命名为六类;牡痔(外痔)、牝痔(内痔)、血痔、脉痔、朐痒(漏)、巢者(肛门漏管),这是祖国医学对肛门疾病痔瘘分类的最早记载。《五十二病方》中还记载瘘管割治法,这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对复杂痔、瘘已开始了手术切除法。书中最早记载肛门病手术疗法,包括结扎切除法、牵引切除法、敷布法、热熨法、熏治法及肛门探查术等。

二、中医典籍与肛肠科

在公元二世纪产生的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21种治疗痔核的药物。

到三世纪时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凡痔与阴通者,死。”这是肛肠病合并阴道、尿道疾病的最早记载。

唐代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最早提出用鲤鱼汤、刺猬皮等动物脏器治痔的疗法。

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最早提到使用砒治疗痔核,即:将砒容于黄蜡中,捻成条,纳入痔瘘疮中的枯痔钉疗法。

元代著名外科专家李仲南在其所撰《永类铃方》(年)中载有肛瘘挂线术,最早实现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无肛门失禁后遗症。而西医手术至今仍无不避免术后后遗症,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对肛肠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独特风格,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中医人体解剖的最早记载

关于人体解剖,在我国起源很早。据考古学者考证,商代从剖开的尸体中已认识到心的形状,这很可能是祖国医学最早认识脏腑的记录。《黄帝内经》中有关于人体生理解剖的记载,而最早对人体进行病理解剖的记载则见于《南史·顾觊传》中,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一、《黄帝内经》与人体解剖

《内经》中说:“若夫八尺之躯,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史记》中还记载了上古时名医俞跗善用外科解剖术治病的事迹。《汉书》中记载西汉王莽时,医院医生解剖过死者的尸体。到了宋代,解剖学又有新的发展。北宋时吴简(一作灵简)等人,曾以被官府杀害的欧希范等五十六具尸体进行解剖,经绘工绘成图谱,即《五脏图》(――年),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体解剖图,惜早佚失,但从当时或稍后的学者范镇(《东斋纪事》卷一),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下)等人的著作中可见该图的内容及始末。

二、《南史·顾觊传》与人体解剖

《南史·顾觊传》中记载沛郡相县(今安徽濉溪)人唐赐,平时好嗜酒,一天他到邻村彭家喝酒回家,得了急病,嘴里吐出二十多条虫,且腹痛难忍,请医生诊治服药后,仍不见效。生命垂危之际,再三叮嘱妻子,要她在他去世后剖开腹部,看看肚里究竟有什么东西作怪,唐赐去世后,张氏根据丈夫的遗嘱,对丈夫的尸体进行了解剖。经过对五脏的翻检观察,发现内脏都已糜烂。现代有人推测,这是一例类似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致死的古代病例。

三、人体解剖图谱

《五脏图》对五脏六腑的位置、解剖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与正常人体五脏六腑的位置基本相符合。同时还有些病理解剖的简单记述:如“蒙干(人名)多病嗽,则肺焦胆黑。”“欧诠(人名)不得目疾,肝有白点,此又另内外之应,其中黄漫者脂也”等等。这种直观的病理解剖,对论证中医的脏腑理论很有意义。

稍后些,崇宁(宋徽宗年号,公元――年)间,杨介曾著《存真图》,对人体胸、腹腔、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内脏及血管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所绘的解剖位置和形态,基本上正确,后世的医书如朱肱的《内外二景图》、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都引用过部分《存真图》的材料。

中医最早的眼科专著

中医眼科学是是中医临床学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代的医书中有关于眼科的最早记载,其中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当推宋代署名刘皓所著的《秘传眼科龙术论》。

一、早期的眼科记载

其实,早在殷武丁时代(约公元前―年)的甲骨文中就有“疾目”的记载,这是我国关于眼病史料的最早文字记录。先秦古书《山海经》已载有治疗眼病的数种药物。

《苟子非相》中记载有“尧、舜参牟子”。《史记》中记载有项羽“重瞳证”,这是世界上瞳孔异常的最早记载。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记载眼病有目盲、目下肿等15种,而且还有针刺治眼疾的记载:“目中赤痛《内眦治,取之阳乔。”汉代的《神农本草经》里已记载眼科药物70余种。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到梁代时已有陶氏《疗目方》(5卷)问世,惜书已佚,不得知其具体内容,但为我国最早的眼科专著,确无疑义。其后尚有隋唐间人托名“龙木”撰著的《龙术论》(4卷,一作3卷)及托名“龙树菩萨”撰著的《龙树眼论》(1卷,又有3卷本)眼科专著问世,可惜原书已佚,这些都是我国较早的眼科专著。而现最早的眼科专著当推宋代署名刘皓所著的《秘传眼科龙术论》。

二、《秘传眼科龙术论》

《秘传眼科龙术论》全书10卷。卷1――6主要辑录了《龙术论》及《眼论审的歌》的内容,除眼科总论外,分别记述了72种眼科病证及其治疗方药。卷7为诸家秘要名方,引录了《三因方》等书中的38个眼科方剂,卷8针灸经;卷9一10为诸方药性,均系从有关文献中辑录的眼科常用针灸穴位及药性主治。

该书中最早提出眼科“五轮”,书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术集》(1卷)最早提出眼科“八廓。”该书在眼科中有一定的影响。宋代太医局还把它列为医家必读之书。

孙思邈与中医第一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5、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个提出“针灸并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第一个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人;

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首用胎盘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

20、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我国中医的“最早”

医院

它诞生于北宋哲学元佑五年,由苏东坡创办。当时苏东坡刚到杭州任知府,恰逢当地连续两年遭受水灾和风灾.瘟疫流行。苏东坡筹款在杭州众安桥创办病坊,设置病床,配制药剂,降低了死亡率。

我国最早的著名医学家

战国时期的扁鹊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能,被世人尊称为“神医”。他所著的《难经》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由于他对我国医学有重大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被尊为“祖师”。

我国最早的病历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中国最早发明和使用病历的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淳于意。他对前来就医患者的姓名、住址、职业、病名、病理、症状、脉象、治理方式与过程、预后推断及效果等都要作详细纪录.并称之为“诊籍”,他先后记载了25案“诊籍”,分属内、外、妇、牙科等。这25案“诊籍”就是我国最早的病历记录.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我国最早的外科

我国最早发明并施行外科手术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名医华陀。他同时还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用麻醉术的医师。

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病理解剖的女性

据《南史·顾凯之传》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沛郡相县(今安徽濉溪县)有个叫唐赐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一次去邻村喝酒回家,突然得了急病,竟从嘴里吐出三十多条虫.腹痛难忍。经数名郎中医治无效,生命垂危。其妻张氏.略懂医术,估计丈夫腹内定有病变,但却不知如何对症下药,唐赐临终前嘱其剖腹细察。张氏在儿子的协助下,亲自主刀对丈夫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发现唐赐的内脏都已糜烂穿破。现代人推断,这是一例类似急性弥漫性腹膜至死的古代病例。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病理解剖的女性,然而她和儿子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封建社会.女子以三从四德为贤,张氏进行病理解剖之事被火速呈报主管司法的刑部尚书顾凯。顾凯即下令将张氏母子处以凌迟并将碎尸暴弃于市,惨不忍睹!

我国最早的国家药典

唐代面世的《新修本草》,比欧州最早的《佛罗伦萨典》还早年。明代杰出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依据此书重新加以修订,补充编成了不朽的药典《本草纲目》,则成为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国家药典。

我国最早的针灸专著

晋代医学大师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被后人誉为“中医针灸学之祖”。

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类专著

唐代“药王”孙思邈率先创立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导尿术的医师。他所编撰的《干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类专著。

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南宋著名医学家宋慈编著的《洗冤集录》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法学专著,为我国古代法医学奠定了基础。

该书成书于公元年,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系统的司法检验书,比公元年意大利人福寞乃·法特里所写的法医专著要早年。后来传到海外,有英、法、荷、德、朝鲜、日本、俄文等译本。

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出现了一种很有价值的医学刊物《吴医汇讲》。据现有资料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其主编是清代名医唐大烈(笠山)。唐大烈,江苏苏州人,因为编纂《吴医汇讲》,他名声大振。

相传,吴门医生唐大烈早就想创办一种医学刊物,来交流医术经验,繁荣我国的医学,乾隆五十七年(公元年)的一天,他在门前贴了一张广告,内容是:“凡属医门佳话,以前人之所未发,可以益人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种均可辑入;若是人云亦云者,因旧籍已多,则不复赘。凡高论赐光,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不以年齿序先后,也不以先后受限制,以冀日赠月益,可成大观。”这则广告贴出后,稿件纷纷而来,不久,《吴医汇讲》第一卷就问世了。

唐大烈负责主编的《吴医汇讲》每年出一大卷,从公元年至年,连续出版了十一卷,刊载当时江南一带名医撰写的文章,其内容相当广泛。

《吴医汇讲》有明确的宗旨,强调文章要有创新立异之说,提倡医家各派争鸣。如叶天士所著《温症论治》,继承发展了金、元诸家学说。而与叶齐名的另一位医生薛生白;也擅长温病,但另有见解。由于叶天士与薛生白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不可偏废,所以在《吴医汇讲》第二卷上,同时刊出了叶天士和薛生白的《田讲杂记》,两家学说互相辉映,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发展。

《吴医汇讲》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

中医之最

1、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难经》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书——《针灸甲乙经》

3、我国现存最早医疗体育专书——《五禽戏》

4、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分科专著和医学类书——《千金要方》

5、我国现存最早的病源学专书——《诸病源候论》

6、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8、我国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

9、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

10、世界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11、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图——《导引图》

12、我国最早不定期中医杂志——《吴医汇讲》

13、我国第一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金匮要略》

14、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性论著——《黄帝内经》

15、我国现存最早的外感热病学典籍——《伤寒论》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学专书——《诊籍》

17、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

18、我国现存最早的制药学专书——《雷公炮炙论》

19、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

20、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21、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

22、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经效产宝》

23、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解本——《黄帝内经太素》

24、我国现存最早的明堂图——《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25、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学专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6、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书——《刘涓子鬼遗方》

27、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

28、最先用狂犬脑敷治狂犬咬伤——《肘后救卒方》

29、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30、世界最早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31、世界最早的医学校——唐“太医署”

32、世界上最早开办的国家药局——宋代的“官药局”

33、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4、第一家校订和刻印医药书籍的专业机构——校正医书局

35、世界上最早使用导尿法的名医——孙思邈

36、现存最早的藏医文献——《医学大全》

37、最早提出血液循环说的著作——《黄帝内经》

38、我国最早的病因学说——六气致病说

39、最早的石刻医学论著——《褚氏遗书》

40、最早对遗传学和优生学提出论断——《左传·僖公二十三》

41、我国最早比较系统的诊断学专著——《四诊抉微》

42、金针拨障术最早见于——《外台秘要》

43、人体解剖的最早记载——《汉书·王莽传》

44、首创治疗“八法”的医家——清代医学家程国彭

45、现存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宋代成无已所注的《注解伤寒论》。

46、最早创立“独取寸口”诊脉法的著作——《难经》

赞赏

长按







































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南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whh.com/yfzl/70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