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牙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最初多为间歇性疼痛,如吃糖、糕点、冷饮时牙痛,并因进食、说话或刷牙时疼痛加重,致使小儿经常啼哭、惧怕进食,影响饮食和营养,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由于人体口腔结构及神经支配的复杂性,不同病因引起的疼痛性质、范围、持续时间是不同的,需要作出严格的鉴别诊断。
儿童牙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疼痛的症状、牙体实质性缺损、牙周组织炎症以及X线摄片检查等确定
1.疼痛的性质和时间
①龋齿所致的牙痛主要是牙髓充血的症状,其表现为平时不觉疼痛,仅在冷、热、酸、甜或进食时,感到牙痛,如除去刺激因素,或用温热水漱口,疼痛可减轻或立即消除,此时为刺激性疼痛,并无自发性疼痛。
②牙髓炎症所致的疼痛多为尖锐性剧痛,自发性疼痛,阵发性加剧,早期冷、热刺激可加重疼痛,晚期当呈化脓性牙髓炎时,冷刺激可暂时使疼痛缓解。任何刺激都可加重疼痛。夜间疼痛比白天严重。小儿常用手捂住面部,不断地啼哭,影响了小儿的正常生活和进食。但此时对疼痛的部位无定位感,并常伴有同侧放射性疼痛,故无法确定牙痛的部位。
③牙周炎或尖周炎所致的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胀痛,牙齿可因牙周或根尖周组织的感染而松动伸长,致小儿不敢咬合,或在咬合时疼痛加重。通常可以定位,且疼痛的性质较牙髓炎症稍轻些。
2.牙齿的变化
常见牙齿实质性缺损并伴有色、质的改变。
①龋齿多有色素沉着,致牙体龋坏处呈黄褐色或褐黑色,猛性龋可呈白垩色,即粉笔样白而不透明的变化。
②质的变化主要为牙体硬组织脱矿变软。
③形的改变指牙体实质性缺损,面龋洞顺釉柱方向发展,形成洞口小、洞底大的潜形洞,使早期龋牙易被忽视,仅见牙面上有一小黑点,而实际上其下面已形成较大的龋洞,甚至已伴有牙痛的症状。二牙相邻面的龋洞一般洞口大、洞底小,呈三角形。但因处于隐蔽处,也不易早期发现。如用探针检查龋洞,常可使牙痛加重,如龋洞与髓腔穿通,常可插进穿髓孔内,此时会产生尖锐性剧痛。一般尽可能不要探及牙髓组织,以免增加小儿的恐惧心理。
3.牙龈的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牙冠周围没有牙龈组织。如牙龈覆盖部分牙冠,则可形成冠周盲袋。一旦有食物残屑进入,或有感染,则冠周龈组织红肿形成牙龈炎,盲袋内有血性或脓性渗出物,触诊时疼痛加重,甚至有脓肿形成。如牙髓炎症未及时治疗,感染沿根管进入根尖周围组织,可导致尖周发炎,或牙槽脓肿。此时不仅牙龈红肿,牙齿浮动升高,且在相应的面颌部位出现边界不清的红肿。
4.X线检査
可确定龋洞与牙髓腔的关系、牙槽骨及根尖周组织破坏的情况、乳牙根尖与恒牙胚的关系及距离、恒牙胚形成情况以及是否被破坏等。
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