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见风是雨莫把继发性颈部炎性皮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

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陈良嗣头颈腺体、先天疾病及儿童头颈外科工作室

颈部肿块囊括了肿瘤性、先天性、炎性三大类,其中,某些炎性肿块感染后经自然溃破或医源性切开引流,外观上表现为继发性皮瘘。如果囿于认知,又不详解病史,且疏于体查,仅凭外在所见,极易将前者与各类鳃裂瘘管混淆,轻则错判,重则误治,既令患者徒添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又遭受难以挽回的身心折磨。

得益于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十年磨一剑的耕耘,“陈良嗣头颈腺体、先天疾病及儿童头颈外科工作室”已颇具品牌效应。众多在外院被诊断为鳃裂瘘管的患者或被推荐或慕名来诊。然而,在接手诊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被“一审”、“二审”判决的所谓“鳃裂瘘管”,甚至被“终审”后执行手术的板上钉钉,实质都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张冠李戴。也就是说,前述的判断逻辑只是肤浅地驻足于外在表象,并未深度思考肉眼所见的内在成因。

接下来,通过经治典型案例的还原和复现,请读者们与我一起为那些曾经的“盖棺定论”翻案昭雪,重新定义已经迟到,但不缺席的诊断。

颌下腺涎瘘误诊为第二鳃裂瘘管

广州花都73岁的刘大妈,长年务农,每天都能走几里地。5年前,突发一次左上颈莫名肿痛,此后发作隔三岔五。医院,先后被按照颈部淋巴结炎、颈部淋巴结结核(接受抗结核治疗6个月)等诊治。2年前,剧烈肿痛再发,医院实施了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此后左颌下引流口断续流脓。1年前,当地考虑“第二鳃裂瘘管”实施手术,术后不久颌下皮瘘又复发了。年9月,老人带着无处安放的焦虑,慕名来诊。

案例特点:

老年女性患者,左上颈肿痛5年,继发术后皮瘘流脓2年余。

年幼时,颈部未曾有不适,亦无皮肤瘘口。

体查:挤压左上颈皮瘘周围及口底,可见粘稠浑浊液体溢出;口腔双合诊时,左侧颌下腺质硬,口底可及硬性团块(4cm×4cm)。

外院术后病理,仅见炎性肉芽组织及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瘘管上皮组织。

专家点评:

病因及转归:

完善口咽部CT提示:慢性颌下腺炎并涎腺导管内结石。该患者接受颌下腺及涎石切除术后治愈。

误诊分析:

本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疾病,但在数年的诊治过程中,却安然无恙。梳理原因:首先、既往若干次就医,未曾到相关专科评估(比如: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其次,个别接诊医生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拟诊颈部淋巴结结核,并诊断性治疗达半年之久,延误诊治。第三、其间,虽有外科医生参与诊治,但却未实施基本的口腔双合诊和完善口腔颈部CT检查,错失明确诊断时机。第四、末次手术医生,思维局限,仅凭颈部皮瘘就判断“鳃裂瘘管”,过于草率。

治疗

慢性颌下腺炎多由颌下腺导管结石引起,常表现为进食后颌下区肿痛,症状反复。挤压颌下腺,口底导管口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双合诊多可触及颌下腺肿大、变硬及颌下腺导管内结石。如果唾液蓄积继发感染,盲目切开引流,可致医源性涎瘘。彻底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

颈部牙源性皮瘘误诊为第二鳃裂瘘管

广东东莞的昊昊,年龄只有14岁,但已人高马大,担任学校篮球队的主力。不过,小帅哥也有烦恼,横亘于右侧脖子的10cm手术疤痕和火山口般凸起的皮瘘,与他精致俊朗的脸庞不是很般配。追溯病史,最早缘于4年前的一次右上颈肿痛,由于肿胀反复,期间曾接受多次切开引流。2年前,当地拟诊“右侧第二鳃裂瘘管”实施了手术,怎知术后半年皮瘘复发。半年前,某大学附院考虑鳃裂瘘管复发再次手术,可是,手术除了留下疤痕和无法闭合的颈部皮瘘并没有彻底割断忧愁,不到3月,脓肿原位复发。年8月,束手无策的家长带着无限期待来诊。

案例特点:

患者少年男性,右上颈反复肿痛4年余,继发术后皮瘘流脓2年。

体查:右侧胸锁乳突肌中上段前缘7cm切口疤痕,疤痕中央见肉芽样凸起的皮肤瘘口,位于下颌角后下方。

外院术后病理,仅见炎性肉芽组织和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瘘管上皮组织。

外院术前影像(CT),右上颈炎性瘘管延伸至下颌骨体内侧缘。

专家点评:

病因及转归:

完善口腔全景片提示:右侧下颌第二磨牙根尖脓肿。此病例最终确诊右侧颈部牙源性皮瘘,转诊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根管治疗。

误诊分析:

1.儿童患者,且右上颈反复肿痛皮瘘,这是一个极易先入为主的陷阱。

2.思维固化,缺乏相关专科知识。颈颌面部皮瘘多继发于慢性根尖周炎,皮瘘的位置因牙位不同而异,下颌前牙多致颏瘘及颏下瘘,此处皮瘘易与甲状舌管囊瘘混淆;下颌后牙多致颌下皮瘘和面颊瘘,两者约占颈颌面部皮瘘的40%,需分别与第二和第一鳃裂瘘管鉴别。牙源性皮瘘的瘘口时通时闭,其对应口内通常可发现病变牙齿。经皮瘘置入探针拍摄X片,可见探针深达患牙根尖,局部伴有齿周骨质破坏吸收。

治疗:

颈颌面部牙源性皮瘘,通过对患牙彻底的根管治疗即可治愈,皮瘘一般无需额外手术。

颈部淋巴结核性皮瘘误诊为梨状窝瘘

广东江门的小曾,25岁,职校毕业,在当地某国际汽车品牌4S店从事销售。年2月初,过度应酬劳累后,左下颈鼓起了一个荔枝大小的肿块,家人笃信民间偏方,便采用草药贴敷。结果2月后,肿块不但没有消退,浅表皮肤反而染上斑驳的青紫色,并且溃烂流脓。情急之下,小曾赶紧就医,颈部CT提示左下颈鞘内侧囊实性肿块,波及同侧甲状腺,伴皮肤瘘管形成。年9月,当地按“左侧梨状窝瘘”手术治疗,术后颈部伤口一直未愈,患者自寻来诊。

病例特点:

患者青年男性,左下颈肿物7月,敷药后破溃流脓4月余。

体查:左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前缘皮肤浅面散在、多发斑片状色斑沉着,中央皮肤见肉芽样皮瘘,挤压瘘口周围见脓性渗出。

外院CT提示左侧侧颈区域多个淋巴结肿大,部分淋巴结并有中央坏死和边缘强化征象。

我院下咽造影、电子喉镜均未提示下咽瘘管存在。

我院PPD皮肤实验(结核菌素实验)强阳性。

我院B超定位FNB(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提示右颈囊实性肿物肉芽肿性炎症,并有干酪样坏死。

专家点评:

病因及转归:

此病例最终明确为左颈侧淋巴结核并皮瘘。施以侧颈清扫术后,转外院接受规范多药联合抗结核治疗痊愈。

误诊分析:

1.年轻男性、反复左下颈肿痛、溃破流脓,以及形似的影像,这依然是极易令医者想当然的假象。

2.缺乏对“善变”结核病的认知了解。在肺外结核中,颈淋巴结核最为常见。感染初期多为单纯性颈淋巴肿大、无痛、可移动;当出现淋巴结周围炎时可出现疼痛、移动性差、边界不清;如蔓延至多个淋巴结,可融合粘连成较大肿块;晚期融合的淋巴结质地变软、中央液化坏死形成冷脓肿,一旦破溃形成开口于皮肤的窦道,久治不愈。此种状态易与鳃裂瘘管混淆。需强调的是,在颈淋巴结核患者中,午后潮热、盗汗、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等伴随症状多不明显。

治疗:

颈部淋巴结核根据具体病情和适应症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后再药物治疗。

未完待续

文:陈良嗣头颈腺体、先天疾病及儿童头颈外科工作室

广东.广州

初稿于年3月

终稿于年3月5日(甲辰惊蛰.战国)

(ILMSS;GBF;GBO)

本文是陈良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whh.com/yfby/14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